方维规教授应邀参加《什么是概念史》读书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20-07-30
近日,我院方维规教授出版新著《什么是概念史》。概念史研究是当前中国知识界颇受关注的学术方法。方教授是中国大陆概念史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本书作为“乐道”文库一种,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概念史探索的丰富经验与广阔思索,通过辨误正本,重新确立中文学界接受概念史方法的知识前提。 《什么是概念史》的出版消息传出后,很快得到学界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国内外从事概念史研究的学者。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作为国内推动概念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机构,决定通过举办读书研讨会的形式,深入解析这本著作对于中国概念史研究的意义。受学衡研究院院长孙江教授邀请,方维规教授作为研讨会回应人参加此次活动。 7月25日下午,《什么是概念史》读书研讨会通过zoom会议平台举行。研讨会由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学衡研究院张凤阳教授主持,邀请来自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德国汉堡大学、日本成城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讨。此外,另有两百余名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师生和研究爱好者参加视频会议。由于zoom会议室容量有限,同时开通的B站直播平台有三千余位网友听会。 按照事前安排,这次读书研讨会以逐章分工细读的形式,分别由不同领域的学者针对该著具体内容加以解析和阐发。主持人张凤阳教授在开场白中,特别从两个方面强调办会缘由:一是基于概念史研究异军突起的学术新态势;二是《什么是概念史》一书出版为该领域创造的新契机。 接下来研讨会进入逐章讨论环节。首先发言的孙江教授,通过引证概念史研究的学术前史及周边文献,强调该著导论部分精彩勾勒了概念史兴起的语境与脉络,并且突出概念史在当代学术思想中的地位。随后,负责第一章导读的汉堡大学石坤森(Stefan Christ)老师指出,该章(“哲学概念史”)聚焦哲学与历史的关系,呈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欧洲哲学家对这个问题做出的两种主要反应:超脱历史和把历史当作哲学的方法。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作者指明的第三种思路——语用学和言语行为方法的重要性。南京师范大学徐天娜老师将第二章(“史学概念史与社会学视野”)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探讨迈内克、韦伯、曼海姆和施密特四位学者的研究之于史学概念史的影响,法国年鉴学派及其心态史研究与历史语义学之关联及其对概念史的影响,以及史学概念史最终得以形成的四位关键人物(即克布纳、布鲁纳、康策和科塞雷克)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贡献。 东南大学闵心蕙老师认为,第三章(“科塞雷克的概念史理论和实践”)是全书核心,主要论述德国概念史标志性人物科塞雷克的核心观点和关键术语,既上承对于哲学概念史和史学概念史的溯源,又下启与福柯知识考古、英美观念史与剑桥学派政治思想的横向比较,准确扼要地呈现了概念史在国际学界的理论激荡。南京大学钱辰济老师结合自身从事文化研究的经验,针对福柯话语分析和知识考古的研究路径,谱系学与尼采的关系,以及“话语”与“概念”、“语境”之异同等议题,重点阐发了第四章(“福柯的知识考古:话语之外无他物”)的重要性。中国社科院罗宇维老师专研剑桥学派,她结合第五章(“英美观念史与剑桥学派的政治思想研究”),强调作者之前发表的《臆断生造的“剑桥学派概念史”》(2018)一文的特殊意义,并进一步引申指出,考察谱系学、概念史、观念史与政治思想史之间的关系,以及哲学方法论的跨国影响及其分野,乃是当前概念史研究有待阐发的维度。 对于第六章(“作为社会理论的威廉斯‘关键词’研究”)的内容,南京大学刘超教授认为,作者的讨论拓展了概念史研究范式,进一步阐明德国概念史研究的特点与优势。由此对威廉斯所开创的“关键词”研究的批判性反观,具有相当突出的现实针对性。这种现实意识同样体现在南京大学李里峰教授对第七章(“概念史的新近发展与国际影响”)的阐述中。这种阐述特别指向概念史研究的范畴在不同的语境所拓展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认识维度。他引用自己新近发表的关于方维规著《概念的历史分量》一书的书评,强调方维规教授不仅是概念史理论引介的先行者,也是这种方法最重要的实践者之一。最后,南京大学李恭忠教授结合全书归纳最后一章(“世界、东亚、中国:问题与展望”),主张概念史理论思考和研究实践齐头并进,虚实结合。他从该书获得启发,强调由概念层面切入行为乃至制度,以此打通学术研究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维度。 (best365网页版登录方维规教授) 在回应环节,方维规教授首先对各位学者的精心准备和精彩发言一一表达谢意,并结合研讨过程,从概念翻译在概念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出发,分别回应了各位学者在各章节阐发的问题视野与讨论空间,最后通过解释概念史和观念史的明确区分对于当代学术认知的前提性意义,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概念史研究再出发的期待。 研讨会最后设置圆桌讨论环节,孙江教授充分肯定方维规教授在中国概念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并指出概念史研究可能的未来方向——上位和下位概念如何相互转化。日本成城大学陈力卫教授结合方维规教授提出的翻译问题,就年轻人引用辞典进行翻译的习惯提出具体建议:应尽量引用历史辞典,与同时代拉开距离。日本关西大学沈国威教授认为,方维规教授的学术成就得益于其既立足中国历史与现实语境,同时高度内在地吸纳西方思想方法的广阔视野。由此,他结合方教授的另一部新著《概念的历史分量》强调指出,该书既涉及汉字文化圈,也辐射概念史研究在不同语境的实践、接受和普及。该著将来如果译成其他语言,必定会为不同学术传统的学者提供新的视野和启发。 这次围绕《什么是概念史》的读书研讨会,实际上为读者深入理解概念史研究方法提供了认识的路径。基于这种认识路径,中国的概念史研究势必会获得更加坚实的知识根基与方法依托。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年青一代学者中,概念史研究将会大放异彩,他们对那些形塑我们历史与现实的概念的敏锐捕捉与深入追问,亦将蕴含着重新想象我们未来的观念能量。 (撰稿:莫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