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市人,文学博士,best365网页版登录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语委研究基地北京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全国方言学委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语文现代化研究会会长、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副会长、北京市语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民族语文》编委、中国民族语言学学会汉藏语言评奖委员会委员,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鉴定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大学、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新疆伊犁师范学院等多所大学兼职/客座教授。曾先后担任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处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校长助理、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社会兼职有:北京市海淀区第十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民盟北京市委常委兼高教委员会主任、民盟北京市海淀区委主委;曾任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北京市海淀区第十四届人大常委、北京市海淀区第九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
1975年8月—1978年3月 陕西省富平县下乡插队;1978年3月—1982年1月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82年1月—1987年9月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华清中学任教,中学一级教师;1987年9月—1990年9月 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师从冉友侨、刘君惠、杜道生、郭诚永、张振德等教授学习音韵、文字、训诂,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9月—1996年9月 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任教,副教授;1996年9月—1999年9月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学习,师从潘悟云教授学习历史语言学和方言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9月—2016年9月 北京语言大学工作,先后在汉语学院、语言研究所、科研处、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等单位从事教学与研究、管理工作;2006年12月—2011年12月 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北京市海淀区第十四届人大常委;2011年12月—2016年12月 北京市海淀区第九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2016年9月—今 best365网页版登录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16年12月—今 北京市海淀区第十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
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陕西方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国家语委项目“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语言文字问题及对策研究”,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当代北京话声调变异的实验研究”,北京市与中央高校共建项目“多元文化接触与当代北京话变异研究”和“世界城市视域中的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北京市语委重大项目“北京语言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与研究”、“北京语言文化资源普查与研究”、“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研发”和一般项目“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市语言文字法落实情况调研”等。曾担任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汉语方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方言的现状与历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方言地图集”。
出版学术专著《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陕西方言与普通话》《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合作)《京韵流芳——北京民间曲艺选介》(合作)等4部,主编《康熙字典(现代版)》《语言文化建设导论》《地域文化与中国语言》《语言演化与汉语变化》《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论丛•语音和文字卷》等5部,参编《语言文字原理》《文书学》等2部,译著有《语音学教程》(赖福吉著,第五版、第七版)、《世界语音》(赖福吉、麦迪森著),还担任《北京市语言生活年度报告》副主编。在《中国语文》《民族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语言科学》《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中国语文研究》《汉语学习》《学术研究》《人文杂志》《语文研究》《语言文字应用》《中国教育报》《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语言规划学研究》等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发表文章70余篇。
获奖著作有:《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获第十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二等奖,《朝鲜汉字音的层次和来历》(《民族语文》第5期)获第六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合作)获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国家安全战略与汉语国际教育的路径选择》被中央统战部内参《零讯》采纳,《汉语拼音国际标准化事关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合作)被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刊用。另外,还荣获教育部社科管理先进个人奖,两次荣获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年度先进个人奖,荣获北京语言大学教育创新标兵。
主要代表性论文:
1. 汉语方言学研究方面:
山西晋语指示代词三分系统的来源(《中国语文》)、关中方言鼻尾韵的演化模式(《语言研究》) 、关中方言片内音韵差异与历史行政区划(《语言研究》)、秦晋之交南部方言宕摄白读音的层次(《语言研究》)、汉语卷舌音类地理共现与共变(《语言研究》)、关中方言果摄读音的分化及历史层次(《方言》)、论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归属(合作)(《方言》)、 方言研究与方言视图的数字化(《中国语文研究》)、 方言音韵结构的基本特征(《学术研究》)、建立方言地理底图和坐标编号的设想(《语言科学》)、关中方言知庄章声母的历史演变及语音条件(《语文研究》)、北京常用方言词语的色彩评价与使用情况关系的调查研究(合作)(《语文研究》)、城市方言词汇传播模型(合作)(香港《中国语言学报》)
2.民族语研究方面
朝鲜汉字音的层次和来历(《民族语文》)、远指代词“兀”与突厥语(合作)(《民族语文》、日本王朝时代汉诗出韵及其原因(合作)(《民族语文》)
3.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
汉语商标语词的借用及意义的错位(《汉语学习》)、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语言景观研究的新理论(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世纪日本国语政策的嬗变及其背景(合作)(《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成就与展望(《语言文化之桥——中德语言政策与语言生活研究》) 、立足民族复兴 发展语言事业——“纪念切音字运动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总结报告(《语言规划学研究》)、 Time Dimensions of the Contact of Chinese Urban Diatects(《Language Change and Ecology》)、《汉语拼音国际标准化事关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合作)(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
4.语言学理论研究方面
浅说荀子的语言观(《唐都学刊》)、符号•汉字与汉民族心理结构(《人文杂志》)唐宋之际口语词却的虚化过程及特点(《古汉语研究》)
5.语言学理论研究方面
国家安全战略与汉语国际教育的路径选择(中央统战部内参《零讯》)、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 越南留学生汉语声母偏误分析(合作),(《世界汉语教学》)、母语重音对意大利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的影响(合作,第二署名),(《语言历史论丛》)
曾多次赴美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韩国、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